大道致远犹疾进
7月份,云南达海钢材入、出库量分别突破10万吨和9万吨,加工量达1.8万吨,均创出月度历史新高;入园客户近70家,外发、仓储、加工、监管、产融、运网、循环等各项业务持续增长,一体化运营协同态势良好;在第一期工程投产试运营、二期工程同步建设的情况下,6至7月连续实现盈利。
这标志着在攀钢和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下,积微物联在云南落地生根,成都达海运营模式在红土高原复制成功。
以创新打造“穿云箭”
自2017年12月试运营以来,云南达海严格按照“工程建设高效推进,业务板块快速跟进,尽快实现全面盈利”的战略部署,建设、管理、运营、市场开拓等各项工作迅速步入快车道。
“达海能否异地复制成功,速度是手段,盈利是关键。”基于这种共识,曾经创造当年建成、当年盈利的“达海速度”的成都达海人,挥师南下,开始了在红土高原的大会战。
成都达海各个业务部门抽调精兵强将驰援云南达海,“对口帮扶”工作全面铺开:技能培训、交流学习、实操演练,难点梳理、总结提高……一系列精准高效的帮扶,使得成都达海成熟的运营模式、顽强的工作作风、极致的服务理念,在“彩云之南”悄然绽放,各项工作快速走上正轨,仓储加工量持续走高:月度钢材入库量由成立之初的5.4万吨增长到10.02万吨,出库量由3.6万吨增长到9.56万吨,增长率分别达到85%和160%。
为强化“达海”品牌影响力,给客户提供体验更好、满意度更高的一站式服务,积微物联技术团队的IT精英纷纷“抢滩登陆”,针对云南的市场特点和用户习惯,对园区数字化、智能化进行全面提升和优化:采用国内领先的数码仓技术,实现园区360度无死角可视化管理,提供平台远程视频看货服务;通过二维码扫码技术,实现园区物资数字化管理,优化了物资出入库和货位迁移业务流程;自主开发微信平台小程序,为用户提供实时查询库存、在线下单功能;结合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,研发了园区自助提货一体机,努力给用户提供便捷、高效、智能的全方位极致体验。用户体验的提升,换来的是客户数逐月上升,由最初的10家增长到近70家,周边的民营库房纷纷要求收编加盟,监管量迅速提升到了33万吨。
以拼争铸就“霸王枪”
云南钢材市场较为特殊:其作为“一带一路”的战略新高地,钢材需求量大,价格相对较高。但另一方面,受交易习惯和贸易流通环境的影响,其钢材电子商务水平较低。
作为云南钢材市场的后来者,云南达海要将代表更高效率的线上互联网电商平台和仓储、加工、物流等线下一体化服务引入当地,难度极大。
“难度大不等于没机会!”为了说服企业入驻园区,云南达海总经理胡伟曾一天之内三次上门拜访一家钢材生产企业,从上午9时直到下午4时才见到企业负责人。“三顾茅庐”的诚意,终于打动对方,答应开展小批量合作。
为使客户养成网上交易习惯,积微云南总经理王云松带领技术运营人员,主动到企业举行专场讲座,谈互联网优势、说园区服务、讲积微理念。一天几家,到处“赶场”,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。
为弘扬极致服务理念,云南达海业务中心从一开始就实行24小时待命制度。业务员尹娟曾经和同事们一起,在一个集装箱放两张桌子的“烤箱办公室”里,从早上8时工作到第二天早上7时;仓储中心甲班班长彭福友在人手紧张、遭遇暴雨的情况下,带领班组职工敢打敢拼、通力协作,在5月30日创下了班产作业量8213吨的历史新高……
金杯银杯,不如客户的口碑。靠着这股蚂蚁啃骨头般的拼劲、为客户极致服务的真诚,云南达海开始在云南钢材市场声名鹊起,入园客户量逐月递增;许多客户“改换门庭”,开始与云南达海合作;供应链金融客户数稳步增长。截至7月底,平台用户较成立之初增长了近600%。